校友之家 Solutions
热点推荐 /
2016 - 09 - 06
点击次数: 137
中国奢侈品消费正在进入黄金。全球25%的奢侈品都是由中国人买走,不断涌入的新富阶层支撑着中国奢侈品消费的热浪。预计,未来3年,中国奢侈品消费总额有望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国。
2016 - 09 - 06
点击次数: 137
人类追求奢侈品的三个主要动机

1.奢侈品的价值比较持久,因而可以作为贮藏财富的有效工具。例如,珠宝在保值方面的作用与黄金类似。
2016 - 09 - 06
点击次数: 137
在英文字典里,奢侈是Luxury、Luxus。Luxus是一个拉丁词,原意指“极强的繁殖力”,后演变为浪费、无节制。大部分欧洲语言都吸收了这个概念,确切地说,该词用以描述在各种商品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超出必要程度的费用支出及生活方式的某些方面。
2016 - 09 - 06
点击次数: 137
奢侈品(Luxury)在国际上被定义为“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又称为非生活必需品。奢侈品在经济学上讲,指的是价值/品质关系比值最高的产品。
2014 - 04 - 08
点击次数: 137
2014 - 09 - 17
点击次数: 137
2015 - 04 - 08
点击次数: 137
2016 - 08 - 31
点击次数: 137
2015 - 04 - 14
点击次数: 137
2015 - 04 - 19
点击次数: 137
新闻

【访学游记】大明星学员的超级美图与专业精神!

时间: 2015-04-27
来源:
作者:
浏览:

美酒是陈的芳香,文化是久的绚烂,此次游学让我真正的感受到红酒文化在发源地的“发酵”是如此沁人心扉,虽然每天忙于奔波各个学习点,但每次的课程都是让人眼前一亮,每次的观摩都让人叹为观止,每次的细品小酌都让人如痴如醉。感谢学校组织的这次游学之旅,让我在人生阅历又添加了浓重的一笔,感谢老师途中的辛勤讲授,让我对西方的红酒文化理解又更上一层,感谢同学们旅途的陪伴,每一处都留下了我们这个大家庭相亲相爱的足迹。

期待下一次集结,期待下一次学习,期待下一次异国之旅。

 

【访学游记】大明星学员的超级美图与专业精神!

【访学游记】大明星学员的超级美图与专业精神!

同一个人,同一个回眸,不同的风韵

 

【访学游记】大明星学员的超级美图与专业精神!

【访学游记】大明星学员的超级美图与专业精神!

【访学游记】大明星学员的超级美图与专业精神!

【访学游记】大明星学员的超级美图与专业精神!

【访学游记】大明星学员的超级美图与专业精神!

贵妇闺蜜团!

 

【访学游记】大明星学员的超级美图与专业精神!

【访学游记】大明星学员的超级美图与专业精神!

【访学游记】大明星学员的超级美图与专业精神!

【访学游记】大明星学员的超级美图与专业精神!

【访学游记】大明星学员的超级美图与专业精神!

 

中西方葡萄酒文化差异浅谈

摘   要

葡萄酒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酒之一,历史有一万年之久,伴随着人类文明走到了今天,地域和文化的差异,孕育出了不同的葡萄酒文化,枝繁叶茂的盛开和发展着,呈现出有着各自特色的民族特性。此次游学在欣赏异国风情的同时也真切的感受到欧洲深厚的葡萄酒文化,当身处波尔多特级红酒酒庄Chateaude Rouillac 时,领略到这座现代化酒庄的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异域情怀。相比较之,我们的葡萄酒文化在千年华夏酒文化的熏陶下,也有着另外的韵味。

关键词:葡萄酒,历史,文化

一、葡萄酒的起源和发展 

(一)世界葡萄酒发展历史

葡萄酒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酒之一,历史有一万年之久,由于葡萄本身极容易自然发酵,人类的祖先才得以很早就掌握了发酵技术。据考古资料记载,大约在7000年前,葡萄开始在高加索、中亚细亚、叙利亚、伊拉克等地栽培,后来传至埃及、希腊。在古埃及的尼罗河河谷地带,从发掘的葬墓群中,考古学家发现一种底部小圆,肚粗圆,上部颈口大的盛液体的土罐陪葬物品。经考证,这是古埃及人用来装葡萄酒酒或油的土陶罐。在埃及的古墓中发现大量的浮雕,清晰地描绘出古埃及的栽培、采摘葡萄和酿制葡萄酒的情景,这是葡萄酒酿制的开始。伴随着希腊海外殖民地拓展,葡萄酒传到黑海及地中海沿岸各地,包括意大利,法国及西班牙等地。罗马帝国在扩张的同时将葡萄的种植向北传播到欧洲各地。

葡萄酒除了被用来作为饮品,更用来作为祭祀的用品。葡萄酒是耶稣圣血的象征,在天主教的宗教仪式中,葡萄酒有不可或缺的地位。罗马帝国灭亡后,教会的力量,对葡萄酒的发展扮演重要角色。圣经旧约记载,上帝发洪水泯灭世界后,从方舟里出来的诺亚老先生做了农夫,最先种起了葡萄。有赖教会的努力,葡萄不仅在地中海区域普遍地种植,而且被带往北部天气严寒、葡萄生长困难的区域,意外促成了寒冷气候区葡萄酒业的发展。

17、18世纪商业的勃兴,促成了中产阶段的兴起,也为高级葡萄酒提供了一个广大的市场。玻璃瓶与软木塞的普遍使用,让波尔多及勃良第等地开始生产品质卓越的久存型葡萄酒,19世纪中业,新大陆传进欧洲的根瘤蚜虫病几乎摧毁了所有欧洲的葡萄园,这是有史以来遭受的最大灾害,直到30年后才找到根治的方法,从而使得酿造技术也大幅提升。进入20世纪后,葡萄酒的酿造技术上有了更长足的进步,不仅酿造的过程更能精确控制,而且发展出各种新式的酿造方法,带动欧洲以外的新兴葡萄酒产国的葡萄酒业快速成长。 

(二)中国葡萄酒发展历史

很多人都认为葡萄酒是从西方引进而来,因此葡萄酒长期被归纳为洋酒的行列。实际上,我们的祖先也有酿造葡萄酒的历史,中国还是世界人类和葡萄的起源中心之一。我国最早有关葡萄的文字记载见于《诗经》。《诗·周南·蓼木》:“南有蓼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诗·王风·葛藟》:“绵绵葛藟,在河之浒。终远兄弟,谓他人父。谓他人父,亦莫我顾。”《诗·豳风·七月》:“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从以上三首诗,可以了解到在《诗经》所反映的殷商时代(公元前17世纪初——约公元前ll世纪),人们就已经知道采集并食用各种野葡萄了。在约300O年前的周朝,我国已有了家葡萄和葡萄园,人们已知道怎样贮藏葡萄。在当时,葡萄是皇室果园的珍异果品。我国的欧亚种葡萄(即在全世界广为种植的葡萄种)是在汉武帝建元年间,历史上著名的大探险家张骞出使西域时(公元前138——公元前l19年)从大宛带来的。大宛,古西域国名,在今中亚的塔什干地区,盛产葡萄、苜蓿,以汗血马著名。《史记·大宛列传》:“宛左右以蒲桃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年不败”。“汉使(指张骞)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桃。”在引进葡萄的同时,还招来了酿酒艺人。唐朝是我国葡萄酒酿造史上很辉煌的时期,葡萄酒的酿造已经从宫廷走向民间。李白诗曰:'葡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这首诗,既说明了葡萄酒已普及到民间,又说明了葡萄酒的珍贵,它像金叵罗一样,可以作为少女出嫁的陪嫁。葡萄酒在元代,已经有大量的产品在市场销售。明朝时候,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多处提到葡萄酒的酿造方法及葡萄酒的药用价值。李时珍说:'葡萄酒......驻颜色,耐寒。'就是说葡萄酒能增进健康,养颜悦色。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葡萄酒业的恢复及葡萄酒文化的兴起,因此,葡萄酒在中国经历了一个漫长而缓慢的发展过程,葡萄酒应是中国“土酒”,而不是“洋酒”。

1892年,爱国华侨实业家张弼士在烟台创办了张裕葡萄酒公司,并在烟台栽培葡萄。这是我国葡萄酒业经过二千多年的漫长发展后,出现的第一个近代新型葡萄酒厂,贮酒容器也从瓮改用橡木桶。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张裕所产的红葡萄酒、白兰地、味美思,以及用欧洲著名优良葡萄品种命名的“雷司令”、“解百纳”葡萄酒等荣获金质奖章,自此烟台葡萄酒名声大振。改革开放到90年代中期,对葡萄酒的研究虽然有很大的发展,但还不是非常繁荣,研究范围还比较窄,主要是葡萄酒栽培技术的读物。随着对外开放后,在中国兴起“葡萄酒热”,葡萄酒产量和消费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对葡萄酒方面的研究空前高涨。这一阶段的葡萄酒论著论述内容涉及到葡萄种植、葡萄酒酿制工艺、葡萄酒品评、葡萄酒文化、葡萄酒市场营销等。研究的范围扩大了,对行业有显著的指导意义。 

二、中西葡萄酒文化的差异 

(一)酿酒工艺的对比

现阶段我国的葡萄酒企业的酿酒工艺、技术水平与世界同步。无论是像张裕、王朝、长城等大型葡萄酒企业,还是诸多名不见经传的中小型葡萄酒企业,酿造葡萄酒的设备,生产葡萄酒的工艺技术,酿造葡萄酒的原辅材料等等,基本上都是与国际同步的,大都引进的是国外最先进的设备,最先进的技术,最先进的辅料。如华夏率先在国内采用新型无机过滤技术,引进了国际最先进的高科技环保型德国赛多利斯公司的卷式错流过滤设备。这种工艺设备不仅降低了葡萄酒在处理过程中能源的损耗,也进一步提高了葡萄酒品质。可以说在技术和设备上,国产葡萄酒已近接近或者等同于国际水平。而且,张裕、长城和王朝等领军品牌逐渐切入国际葡萄原酒市场,进行国外葡萄酒厂的收购或者参股更是一步到位地得到国际一流的技术与设备。

此外,亚洲唯一的葡萄酒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世界在校和培养学生最大的葡萄酒专业人才学府之一,同时,全国多所农业院校或开设葡萄酒工程学科、或开设葡萄酒研究机构、或与企业联合培养高素质酿酒人才,为中国葡萄酒行业的科技进步奠定了人才和技术基础。在技术规范方面,法律法规体系日益完善,逐渐与国际接轨。自2003年起,国家正式废除了半汁葡萄酒的标准,禁止企业生产含水的葡萄酒。这意味着葡萄酒业向规范化又迈出一大步。《规范》在许多方面有较详细和系统的规定,如对葡萄汁按中途抑制发酵葡萄汁、浓缩葡萄汁和焦糖葡萄汁三类进行定义和说明。对特种葡萄酒也按利口葡萄酒、冰葡萄酒和山葡萄酒等10类一一定义说明,且在许多地方参照国际葡萄和葡萄酒组织的标准,与国际接轨是大势所趋。《规范》的出台将促进葡萄酒行业的有序竞争和良性发展。而2008年正式实施的新标准是广泛参照了国际葡萄酒标准制定的,作为强制性标准并增加了根据含糖量进行的分类和感官分级评价的描述,将有力推动中国葡萄酒国际化进程。其中对年份、品种、产区等概念的明确定义也是规范性企业期盼已久的。

(二)酒文化核心的差异

酒作为文化的一种载体,与文化一样,由于历史背景、生活环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思维模式等的不同,在中西方呈现出其风格迥异、异彩 纷呈的民族特性。现在仅从酒史、酒器、酒礼三方面对中西方的酒文化进行粗浅的对比。  

1、酒史方面

中国自古以来无论祭祀、加冕、喜宴、聚会还是政治斗争,都离不开酒。我国的酒史源远流长,是世界第一大酒国。西方国家以葡萄酒和啤酒著称。有人认为葡萄酒和啤酒首先是在西方国家发现并酿造的,中国葡萄酒和啤酒的产生和规模生产都比外国要晚。“1996年,西方考古学家在伊朗发现,人类于七千年前饮用葡萄酒。美国考古学家也证实,在扎格罗斯山脉一个石器时代晚期的村庄,发掘出一个罐子,这个罐子产生于公元前5415年,里面有残余的 葡萄酒”。至于啤酒,“有文献表明,此物起源于四千年至六千年前古埃及的尼罗河畔。在两千年前的巴比伦模纳比时代,就已编著出《啤酒酿造法》,南巴比伦国王模纳比亲手撰写而成” 

2、酒器方面

酒器是指盛装酒的器具。酒器的历史与酒的历史同样悠久且种类繁多。酒器的发展与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酒器的生产技术、材料及外形可以反映出当时一个国家的经济及文化发展水平。中国人历来就十分重视酒 器的使用,形状各异、色彩缤纷的酒器使人们在饮酒的同时也能得到美的享受,同时也反映出了中国艺术文化的独特魅力。西方的酒器虽然没有中国这么丰富,但也有其特色,而且,西方人讲究在不同的场合,饮用不同的酒,要选用不同的洒杯,像葡萄酒杯、白酒杯、白兰地酒杯及香槟酒杯等。此外,西方酒杯的制作讲究轻薄透明,因此其酒器多为玻璃 和水晶制品,以便于欣赏酒的色泽,进而判断出酒的档次高低。西方人喝酒时习惯玩弄酒杯,让酒在杯中回旋,因此,西方酒杯的外形大都是窄口宽肚,不仅美观大方,而且轻巧实用,在保留酒香的同时还避免酒的溢出。由此可见,中国的酒器形象、优美;西方的酒器轻巧、方便,虽然差别比较 明显,但各有其文化特色。现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传统的酒器已经少见,西方的酒器开始在中国受到欢迎,这也是我们提倡的文化融合的一种体现。    

3、酒礼方面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自古以来人们就十分 重视礼数,礼几乎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酒不 成礼”,酒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自然与礼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把与酒有关的礼数称为酒礼。时至今日,人们仍然遵守着这些饮酒的礼节,只是更加宽泛、灵活。人们随时都町以邀亲朋好友来聚会,而且在聚会时也不再先敬 天、地、鬼、神,但还会分等级和场合来敬酒。中国人喝酒注重人,讲究气氛,倒酒时要“以满为敬”,喝酒时要“以干为敬”;碰杯时,晚辈或下级的酒杯要低于长辈或上级的酒杯;敬酒时,晚辈和下级要主动,还要说敬酒词;有些地方还存在严重的劝酒现象,喝到不醉不归等等。与中国不同,西方的酒礼没有如此繁琐的讲究,他们喝酒在于调动各个器官去品酒,享受其中的美味。首先,在西方国家,上酒有一定的顺序,依次是:开胃酒、主菜佐酒、甜点酒和餐后酒;此外,在酒宴上,喝酒的气氛 比较缓和,从不猜拳,高声叫喊;斟酒提倡至酒杯的三分之二即可;敬酒选择在主菜之后,甜菜之前,而且要高举酒杯,注视对方以示敬意,有时也会说一些祝酒词,但不存在“以干为敬”的现象,也从不劝酒。

中国本土的葡萄酒文化并没有得到全面地发展,多数停留在简单的论述及文人们的饮酒逸事上,没有发展出如白酒类似的酒俗酒礼,没有让中国人遵循的一种行为规范。而西方国家在持续不断的探索中,葡萄酒文化得到了全面地发展。因此,中国人在饮用葡萄酒时,会受到西方葡萄酒文化的引导。另一方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葡萄酒的消费又会受到中国人固有观念和习惯的影响。

目前,葡萄酒消费在中国还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如葡萄酒的同质化、不讲究与饮食的搭配、价高质低等,这些都不利于葡萄酒文化的形成和传播。可喜的是,中国人在探索中国本土的葡萄酒文化的同时,也在逐渐吸收西方葡萄酒文化的精华,如进行博大精深的中国菜肴与葡萄酒搭配的探索,提倡用健康的方式饮酒等。相信随着葡萄酒在中国的普及,国人的葡萄酒消费心理和方式将越来越成熟,并逐渐形成具中国特色的葡萄酒文化。

报名电话 / REGISTRATION PHONE
报名邮箱:luxurychina@uibe.edu.cn
联系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10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学楼11层1118室 邮编:100029 
Copyright©2005 - 2013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